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2015〕36号)和《黑龙江省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意见》(黑政发〔2015〕16号)要求,结合《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和我校实际情况,顺应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全面推动转型发展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遵循客观规律,围绕学校“侧重个性培养,全员成才教育”的育人理念,实施全程、全员、全面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坚持开放办学,有效利用社会力量,实施校企合作,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在实战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二、发展目标
2015年实施全面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训练体系,指导服务体系,资金保障体系。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全过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群体高度活跃,毕业生创业人数明显增多,创新氛围浓厚,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全面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建立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定位 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校“质量与特色系统建设工程”和“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内容,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着力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毕业论文的撰写模式,强化论文的创新性和实践内容,把撰写社会调查、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等作为论文选项。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突出教学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 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纳入我校本科教学评估范围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结合,探索建立“校企、校所、校校、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科技结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3、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方式 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引入创新创业元素,开设基于专业前沿,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块。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探索“教赛结合”的新模式,将教学环节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术技能大赛紧密结合,转变师生“教与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社会大课堂,把教学延伸到车间、商铺、田野,开放办学。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和学生借助在线,灵活的学习。
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学习过程,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注重对学生发明创造、实习实训、实践经历、动手能力的考察,破除“重理论轻实践”的积弊。
4、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启发意愿、提升能力和创造条件3个关键环节,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通识教育,针对有创新创业意愿学生开展实训教育,针对创业学生提供孵化环境和扶持保障。 目前学校已将《创业基础》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全体学生必须接受创业的通识教育,同时已成立了创业社团,定期组织讨论和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训教育。今后将加强孵化环境的建设和扶持保障力度。 加强创业教研室的建设,系统地研究整个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并编写校内创新创业实训教材。
5、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目前学校的创业课教师由经济管理学院和职业教育学院教师组成,均具备创业讲师资格。今后将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承担相关课程。
学校将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教师队伍,建立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库。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培训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和培训
1、基于专业,以科技文化项目为导引的实践教学理念,“项目导引实训”实践教学理念,增强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
2、举办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大赛,为大学生将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产品提供舞台。
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创业沙龙、创客空间。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整合社会、企业培训资源,为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大学生免费提供专业培训。
4、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国家、地方促进创新创业政策、措施、成效。
(三)构建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我校呼兰区大学生创业园已成为哈尔滨市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提供基本的场地和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创业主体性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创业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我,从小企业开始起步,逐步实现从种子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渡。
1、拓展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1)聘任专家、教授,为创业园决策、发展提供指导;利用校友会、各社会组织等机构,邀请有创业经历的社会人士到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
(2)与天使投资等投资机构建立有效联系,做好学生创业项目的市场对接工作。并提供包括管理、营销、技术、法律、财务、心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3)加强与政府的沟通,积极落实国家各项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协助学生做好各项创业补助的申请工作。
(4)依托学校创业园、开放实验室、校外“产学研”等机构紧密对接,实现协同创新。
2、管理入驻团队,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
(1)建立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流程,健全管理机制。
(2)帮助创业学生完成公司核名注册、产品专利申请等事宜;并积极与市科技局沟通,做好科技企业的孵化工作。
(3)做好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作品市场推广的对接工作。
(四)完善保障体系
1、推动成绩认定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学校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将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学习成绩。
2、对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允许调整学业进程,学生经学校评估后最多可保留学籍八年休学创业
3、学校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完善创新创业项目资助体系。从教学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并拿出一定比例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重点扶持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初创学生和团队。
4、完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对于有转化前景的创业项目,学校积极联系社会资金,天使基金,风投企业以及众筹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5、为自主创业学生提供一站式创业指导服务,将《就业创业证》委托就业指导中心免费发放,及时准确的发布创业统计数据,健全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积极利用学校就业信息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等多个平台宣传地方创业政策、创业手续办理流程等创新创业类信息,引导和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为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搭建与目标创业区域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络平台,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成功率。
(五)建立创新创业评估体系
1、制定学校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教务处牵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
3、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评估标准,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纳入我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范围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健全体制机制
1、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顾德库)
副组长:教学副校长(曲伟建)
成员: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负责人
职责: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统筹协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文件精神和要求。
2、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下设三个办公室 职责:负责具体落实和协调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创新创业工作办公室:教务处牵头,学工(团委)、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协同配
(2)创新创业教研室:学工(团委)牵头,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协同配合
(3)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办公室: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牵头,教务处、学工(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协同配合
3、创新创业工作联络员:刘守佳(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副主任)
联系电话:0451-51811579 15114691843
附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分工表.xls